郭建江 柳清
說到舞,你可能想到的是楊麗萍表演的孔雀舞,也可能是敦煌飛天仙女的古典舞,亦可能是中國維吾爾族、朝鮮族姑娘的民族舞,或是公園廣場廣為流傳的廣場舞。不是的,都不是的,我這里要為您介紹的舞,是一種您可能聞所未聞、極為少見的舞蹈—炭花舞。
炭花舞,又稱為七江炭花舞,是流傳于湖南省隆回縣七江一帶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舞蹈。隆回七江一帶屬雪峰山梅山文化區(qū),炭花舞的雛形源于遠古時代的漁獵文化,因梅山地區(qū)獨特多樣的文化表現(xiàn)形式而流傳。炭花舞是梅山文化的載體之一,是人類文明逐步向前發(fā)展的原始見證,更是梅山地區(qū)漁獵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炭花舞由古代梅山峒深夜狩獵時照明的火把發(fā)展而來,后來又借鑒了夜晚照魚用的炭燈,二者結(jié)合形成后來的舞蹈形式。
第一次看到炭花舞,是在雪峰山腹地的隆回虎形山的白水洞村。
那是本世紀(jì)初的一個夏日,我陪同長沙的幾位朋友來到俗稱“江南小西藏”的小沙江山區(qū)。雪峰山區(qū)的夏日,有著與江南大部分地區(qū)不同的景色。這里藍藍的天,白白的云,山青水綠,美麗的瑤山伸出婀娜多姿的雙手高興的歡迎我們的到來。生活在這里的瑤漢群眾待人真誠,熱情好客?;⑿紊浆幾遴l(xiāng)的鄉(xiāng)長陪同我們一行考察。白天,我們聽到了如同天籟的“嗚哇山歌”,見到了大托石瀑,也看到了神奇的“花瑤桃花”。大家興致蓬勃,興趣盎然,感概萬千。隨著夜晚降臨,在白水洞村的場坪里,好客的瑤漢山民用熱情的篝火晚會歡迎遠來的客人。就是在這里,我見到了堪稱一絕的傳說中的炭花舞。
在表演了一些瑤族姑娘的歌舞節(jié)目之后,晚會主持人宣布下面表演“炭花舞”。陪同我們考察的鄉(xiāng)長熱情的向我們介紹:七江炭花舞道具簡單,演員少,不受表演場地限制。由于多種原因,炭花舞一度幾近后繼無人。近年來,隨著國家、政府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發(fā)崛、傳承、發(fā)展,炭花舞再次發(fā)出新的生機,在隆回七江一帶得以發(fā)展,同時在我們虎形山一帶也培養(yǎng)發(fā)展了一批新的炭花舞表演者,使這一古老而又傳統(tǒng)的文化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。
走向場坪的是兩位山區(qū)漢子,表演時,先用樅樹膏或栗樹炭皮作原料,嵌入用鐵絲編成直徑約八寸的網(wǎng)籠中,再將鐵絲籠系于一長約丈五的竹竿上端。然后兩人都兩手握住竹竿下端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兩手相距一尺左右,甩動鐵絲燈籠起舞,燃燒著的炭火燈籠,在兩位漢子的舞動下,開始旋轉(zhuǎn),表演者利用甩、拋、繞、抖、收和方步,走大八字步,舞動中的燈籠,炭花火星飛濺,宛若游龍在夜空中翻騰,似蛟龍入海,如赤練疾馳,壯麗美觀。兩位表演者相互配合,一道道飛舞的炭花火龍在夜空中隨著舞者的身形,時而前傾,如猛虎撲地;時而后仰,若釣桿疾彈。一會兒“八字回形”、“雪花蓋頂”、一會兒“蓮花掃地”、“朝天三柱”,接著是“黃龍纏腰”、“雙龍搶寶”,表演出眼花繚亂的活動圖案,勢烈形奇,馳魂奇魄,獨樹一幟,美不勝收。
七江炭花舞是一種古樸優(yōu)美、剛?cè)嵯酀源驌魳钒樽嗟拿袼孜璧?,是梅山文化中獨特的舞蹈。因由炭火成花,炭花如雨,故民間又稱為“流星雨”,“舞炭花”,千變?nèi)f化,觀賞性強,可隨時隨地表演,是梅山文化中一道文化家常菜。
炭花舞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,表達著古老梅山的傳統(tǒng)習(xí)俗,具有重要的歷史、文化和藝術(shù)價值。現(xiàn)已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炭花舞的內(nèi)容可分為對族氏圖騰的膜拜和禮贊,表現(xiàn)民間傳統(tǒng)故事和大自然中的美麗圖案三類。舞蹈動作可靈動變化,亦可隨心所欲,變幻無窮。
舞蹈是一門藝術(shù),優(yōu)美的舞姿,給人以美的熏陶;婀娜多姿,讓人如癡如醉,給人以極美的享受。而炭花舞,則像是藏在靈魂里的語言,是永恒的創(chuàng)造者。是力與美的結(jié)合,是山與火的結(jié)合。
在雪峰山的溝嶺之間的場坪中,以如黛青山為背景,兩位炭花舞者上演著炫麗璀燦的千年童話。那起伏飄舞的火龍,時而似蛟龍入海,從高空中俯沖而下,時而似鳳凰展翅,從平地倏地飛上山巔。火光樸朔迷離,起伏于塵埃之間,隨著天地之聲飛旋,掠過地獄的火焰,觸摸到天堂的羽翼。這舞者和飛舞的火星,變成了星星,變成了月亮,就像一個精靈在人世間舞動,充盈著大山的蒼茫。而火是你的脈博,是你的心跳,是你的呼吸,是大山生命的節(jié)奏。??!炭火舞——火之精靈,是對人世間時間、地點、動作、幸福、快樂、喜悅、傷心的最原始表達。
這是用火之舞蹈表達生命的藝術(shù)!我有幸目睹,久久銘記于心。
【責(zé)任編輯:何擁平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