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 建 江
雪峰山區(qū)人過年有三件大事:打粑、殺豬、磨豆腐?!岸?,打豆腐;二十六,殺究究(殺年豬);二十七,殺腌雞;二十八,打糍粑;二十九,樣樣有……”飄泊在外好久好久的游子,每近新年,家鄉(xiāng)的這首兒歌便縈繞耳際。而過年的三件大事,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就是打糍粑!
年俗中的打糍粑,是各家各戶、大人小孩都特別高興的事。其實,打糍粑是江南不同的地域、不同民族的共同習俗,只是打法、花色、質(zhì)地、造型和意境各有其異罷了。湖南中部雪峰山的糍粑應該是糍粑中的姣姣者,可在我的心中,還是家鄉(xiāng)小沙江的糍粑最糯、最好呷,呷起格外有味。
小沙江,地處雪峰山脈的隆回縣北部,這里地處山區(qū),平均海拔一千多米,這里的糍粑是雪峰山糍粑的典型代表,在整個雪峰山區(qū),小沙江的糍粑最講究,最好呷。
糍粑好,首先得原材料好。先說選料,這里大多數(shù)農(nóng)家都要在田里種植適量的專門用做自家蒸甜酒、舂糍粑的糯谷,精心培植。收割前,到稻田中仔細搜尋和拔除稗子以及其他粳稻稻穗,以保證糯谷的純凈。這樣碾出的糯米、蒸出的糯飯不會夾生,容易打爛,打出的糍粑細膩、柔稠、潔白,糯得就像豬板油一樣。
臘月初八一過,加快了各村寨里開始打粑的準備節(jié)奏,鄉(xiāng)村民有的篩米,有的清洗粑杵、整理木甑,忙得不可開交,村寨里散發(fā)出幾分過年的味道。
舂制糍粑,先把糯米洗凈,在水中浸泡一天一晚后,濾干放入園形的傳統(tǒng)木甑中,再垂直擱在加了水的大鐵鍋里,用木柴燒大火蒸二至三個小時,蒸成糯飯,即趁熱舀出來倒到特制的石碓中,由兩個有經(jīng)驗的力漢子各自掄起手中四尺長許的雜木粑杵,將石碓中糯米飯擂爛、擂爛,再輪翻朝石碓中由上而下用力舂、舂、舂!
直至將糯米飯舂爛如泥,越舂越黏稠,每次向上拔出粑杵都會粘拖一把長長的粑絲絲,這不僅需要更大的體力,還要絕佳的熟練技巧,每一粑杵舂下去準會發(fā)出“哐”的清脆聲響,而且兩人默契配合著將石碓中的粑用木杵迅速粘提上來,不時翻個身,再反復地舂,以免粑中夾帶沒舂爛的飯粒,影響糍粑的質(zhì)量。
打糍粑是村子里的大事、樂事,需要的人手多,此時打糍粑現(xiàn)場周邊都圍著男女長幼看客,一個個嘻嘻哈哈品頭論足,間或有人爭相搶過粑杵展示一回身手,或體驗一下舂粑的興趣,好生熱鬧!
而打副手做粑、晾粑的女人們早已擺開架式,一個直徑約1.5米大小的竹編團篩上灑上一層細細的米粉,旁邊擺滿了雕刻著各種式樣精美圖案的木質(zhì)糍粑印板,一切準備就緒,只待從碓中起粑了。
一旦粑已舂熟,只見兩位舂粑人用力將粑杵舂進石碓一旋,并同時用力,“嗬”的一聲即把沖熟了的粑粘住從石碓中扯了上來,再往旁邊竹團篩中遞甩過去,那邊做粑粑的女人迅速用條兩尺許長的濕棕繩套住粑杵朝下一拉,一大砣粘糊糊的粑便從粑杵上分離下來。
接著用手摸點米粉將粑料均勻地一砣一砣擰下來,其他印粑的女人們拿著過的一團團狀若網(wǎng)球大小的粑料,在竹團篩中滾上米粉,壓扁,捏成一個四寸左右的圓餅餅,趁熱放到木質(zhì)粑印里按壓摸平,壓滿一板翻過來朝竹篩里一倒,喲,就是四個潔白如玉的糍粑。
再在印有浮雕般團花的一面中心,點上一個鮮紅的小梅花,圓潤養(yǎng)眼,象征和和美美。更有講究的人家,還會在印花的一面旁邊壓上一小片絕色松柏葉子,寓意吉祥長久,更顯喜慶圣潔。
而當有人要打結(jié)婚做送禮的糍粑時,則還要額外舂制部分個大的糍粑,每副禮擔的每個皮籮里的糍粑中放一個大糍粑擺在上面,大小搭配,寓意全家大小團團圓圓,和睦美好,幸福萬年。
好個家鄉(xiāng)的糍粑喲,看到就垂涎,既是地道的上好食品,更是出自大眾之手的藝術(shù)品!流浪奔波在外幾十年了,每逢新春來臨,總是要想方設(shè)法托人到家鄉(xiāng)選擇口味講究的農(nóng)家,為我精心定做一批貼有松柏葉、加蓋小紅花的糍粑帶回城里,分贈給身邊多有往來的師友親朋,每次都在他們的串串驚喜贊嘆中,美美地享受一回緣自家鄉(xiāng)的驕傲!
嗨,您吃了嗎?雪峰山區(qū)的糍粑!小沙江的好糍粑!
【責任編輯:何擁平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