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述廉潔故事,傳承優(yōu)良家風,傳播廉潔文化,弘揚清風正氣,歡迎收聽夫夷清風。大家好,我是羅小亮。今天,我來和大家講述我家的故事,分享父母用幾十載歲月,在青磚紅瓦間,為我刻下的最深刻的成長印記。
修身齊家,誠信立家規(guī)。“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”,《中庸》的箴言如晨露凝苔,千年不涸。記得90年代初的一天,母親去田間的小路上撿到450元,這筆錢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(shù)目,相當于一名高中生一個學期的學費,也可能是一個家庭辛苦一年的收獲。清晨的濃霧里,母親攥著被露水打濕的450元,默默在原地等待失主。在那個通信與傳播受限的農(nóng)村,母親只能采取這樣笨拙又固執(zhí)的方式,她從晨光熹微等到天色大亮,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刻下了誠信的剪影。當失主學生顫抖著接過失而復得的學費時,我忽然懂得,原來善良不需要驚天動地,只需在無人處時,守住本心。多年來,母親從不貪意外之財,她用最原始的方式,教誨我永恒的真理——修身齊家就是在無人監(jiān)督時的自我約束;就像她那雙補了又補的涼鞋,雖然沾滿泥土,卻始終踏在干凈的道路上。
嚴于律己,勤儉傳家訓。中華家訓的傳承,往往藏刻在最樸素的時光中。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曾告誡后人:給子孫留金山銀山,不如留下正直的品格。在我很小的時候,一個寒冬的夜晚突然下起了大雪,可家里等待燒制的土坯磚還沒有覆蓋稻草,眼看就要被大雪覆蓋,父母拉著我和弟弟趕緊起床,來到土坯磚現(xiàn)場覆蓋稻草,直到清晨六點才將土坯磚覆蓋好。經(jīng)過一整夜的忙碌,我的手腳早已凍得麻木,伴隨著刺骨的疼痛,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艱辛,也是第一次懵懂地明白了生活是勤勞與責任交織的動詞。
如今,當我在紀檢監(jiān)察崗位連續(xù)多年獲得先進單位和個人榮譽時,總會想起那個冰雪交加的夜晚。父母用布滿老繭的雙手告訴我,人生中的收獲要靠腳踏實地和雙手努力爭取,所有榮譽都是汗水的結(jié)晶。就像燒窯時需要持續(xù)添火,廉潔自律更需要經(jīng)常修煉,所以磚窯里燒制的紅磚,更能經(jīng)得起歲月風雨的考驗,而那些鐫刻在冰天雪地里的堅守,沉淀于磚窯中的擔當,正是千年家訓“守拙抱樸”的生動注腳。
積德行善,奉獻正家風。從晨霧中恪守本心的母親,到寒夜里守護磚窯的父親,如今的我甘于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古老時光流淌至今的家教家訓,在柴米油鹽中續(xù)寫著新的家風圖譜。
成家后,我和妻子非常重視家庭教育,將“家校共育”作為孩子成長的重要平臺。兒子在塘渡口鎮(zhèn)中學和石齊學校就讀時,我擔任班級家委會主任,期間經(jīng)常組織開展家長進課堂、學生一幫一互學、月考進步評比及最美老師評選等系列活動,千方百計幫助班級學生茁壯成長。另外,我們還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成立了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公益組織,舉辦幸福人生公益講座,開展國學經(jīng)典公益誦讀,倡導“存好心、說好話、行好事、做好人”的理念,傳播廉潔文化,促進社會和諧、家庭幸福,受益群眾達3000余人。十多年來,我們堅持開展“讓公益喚醒公益,讓愛心傳遞愛心”的志愿活動,每逢春節(jié)時自發(fā)組織捐款捐物,慰問生活困難的群眾和因貧失學的孩子,每當看著那些失學孩子們清澈的眼神時,我都會想起當年那個急切奔跑在田間小路上的學生,他接過母親手中失而復得的學費,眼神里不僅有感激還有對未來重新燃起的期望。但愿我們的付出能給這些暫時身陷困境的年輕人帶來希望。
如今,磚窯的煙火早已熄滅,但那些浸透露水的清晨與徹骨寒意的冬夜,在記憶里色彩猶新,每當生活工作中遭遇困難與紛雜誘惑時,我總要閉上眼睛在腦海里回到過去,撫摸著父母溫暖粗糲的手掌,就可以更加堅定我前進的方向。或許終有一天,我也會成為孩子記憶里的“老磚窯”,但當年覆蓋土坯磚時落下的每一片稻草,都將在時光堆疊里,為后輩撐起攻堅克難、勇毅前行的精神屋檐,守護著永不熄滅的“家風”火種。